如何与孩子一起走过高考1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7-05-13 15:42 面对高考,最焦虑的人其实除了考生本人,还有他们的家长。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儿行千里母担忧”。在这段日子里,有些家长比孩子还紧张、焦虑。参加高考本是学生的事,然而现在我们却常常感到,考试简直是在考家长。一方面,考生说:“我在家几乎成了稀有动物,多喘口气家长都要问个为什么。”另一方面,家长已发出无奈的求助,看到孩子晚上十点左右上床入睡,就为孩子“不努力读书”而担忧;看到半夜十二点孩子还在用功,又担心第二天孩子无足够精力去学习。学校老师讲课多了,家长担心孩子没有剩余时间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但如果老师早放学,让学生回家自习,家长又责怪老师对学生不负责任…… 我们请家长们注意一下我们以下要讲的内容,那就是如何和你的孩子一起在高考中取得成功。我国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对四年里全国300多名高考状元和100多名状元家长进行调查研究,发现75%的状元家长是自由职业者、工人和农民,可见要学习成绩好,家庭条件好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要有很好的教育方式。我们当家长的在这最后阶段最关心的就是如何帮孩子取得高考成功。实际上高考不仅打知识战,还打心理战,考的是知识和心理的综合能力。越是临近高考,心态就越重要了,调节好心态,高考就成功了一半。 在孩子准备考试阶段,家长能够为孩子做的事情有许多,今天我们主要从几个方面来讲:第一我们讲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第二,保持舒适的家庭环境;第三,我们讲家长如何对待考前心情烦躁的孩子;第四,我们讲讲如何对待孩子的焦虑;第五,我们讲讲如何对待孩子的失眠;最后我们讲一些孩子高考前家长应该注意的事项。 一、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林静、 1、家长要先放松。要想放松孩子的神经,家长必须先放松自己的神经,尽量克制自己的紧张情绪,不让孩子看出来自己心神不宁。位考生说:“我妈这一个月来,变得有点奇奇怪怪的:竟然改了作息时间,时常在家;对所有我接触的朋友问东问西,严然一副侦察敌情的样子;还经常半夜‘失眠’来我房间探察,对我刻苦钻研的精神极度不信任……结果,妈妈明显推悻了很多,而我突然也觉得我自己考试没有过多压力竟也会是一种过错!”考生们普遍反映,最怕看到老爸焦急的目光,最怕听到老妈不打句号的唠叨。其实当父母的都是好心,问题是你们焦急的目光会灼伤孩子的自信;没完没了的唠叨会压抑孩子的自尊。过高的期望落在孩子头上,不是动力,而是沉重的压力,使孩子产生委屈、气馁的情绪。比如有些家长在孩子考试前不知应当做什么好,往往显得格外殷勤和小心,许多家长在饮食、生活起居方面给予孩子过分的照顾,使孩子有透不过气的感觉。有的家长不辞辛苦地为孩子找来各种复习资料,还有的家长让孩子只管学习,什么家务劳动都不要做;有的家长想尽一切办法做很多好吃的让孩子吃,边吃边劝“吃多了身体好,考得才会好”;还有的家长在考前请假来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等等。家长可能会认为,我们焦虑、紧张不正是说明我们对孩子前途重视吗?其实这会让孩子感受到压力:孩子会想我爸妈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如果考不好,对不起家长。这不利于孩子承担考试的责任,反而使其有一种替父母考试的感觉。在这种过强的压力和要求下,有的学生会产生种种心理障碍。所以说在考前复习阶段,家长不必如临大敌一样,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家长不必变得格外小心,刻意改变生活内容,应当像往常一样。不然的话孩子阅历少,如果发现成年人都焦虑不安六神无主了,他还不慌乱?所以,我们劝家长,您再急,也得内紧外松,稳住阵脚,给孩子减压,鼓励他轻松上阵。家其实不是战场,也不是竞争的手段,而是孩子最不需要防范的安全港湾,这里的一切应当是平和的和安全的。 家长应当学会针对孩子的特点来对待他们。有一种孩子,考前复习好像并不紧张,热情和投入不够,此时,家长应当寻找原因。通常这类孩子觉得自己能力有限,不可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即使拼命学也得木到好结果,干脆这样混算了,即使考不好,也不丢人。实际上这种消极心态是一种自我保护的逃避心理,是不实事求是的表现。此时,家长应当更多地关心孩子的学习,多询问、多约束、多督促,尤其要关心孩子的学习进度和水准,帮助他们联系家教或补习,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期望和压力。而对于考前紧张和充满压力的孩子,家长则应适当减少关注,而要表现出对孩子很有信心的样子,但这信心不是表现为总是对孩子说“你一定要考上……”“你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是临危不惧的态度和从容,即像平常一样对待孩子,不因孩子要考试而改变自己。 家长甚至可以以幽默的口吻来与孩子谈论考试,如“如果考不上学,你就会经常可以和爸爸在一起了,那可是真不错”,“我从来就没有想过你能考上某某大学,那可不是随便想的”,“我看读什么专业都不错,只要能干,行行出状元”。还可以与孩子探讨“考不上怎么办”的问题,不要回避它。回避会让孩子认为家长没有任何考不上的打算,从而加重思想包袱。 2、家长不拿别人来压孩子,我们要尊重孩子的能力和人格。一些家长在考前总爱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激励自己孩子学习,这十有八九会产生不良后果。有的家长总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上:“看你哪个亲戚的孩子怎么怎么用功,你要是有她一半用功,就好了。”“我们厂里**的孩子可不得了,轻松地考上名牌大学,还是最好的系呢,你要向他看齐呀。”当家长有意无意这样说的时候,一般起不到鼓励孩子学习的作用,可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面对高考,孩子们一般在心态上都是非常重视的,用不着通过比较来激发学习兴趣,这种激发在平时进行可能有效,而现在只剩一个多月了,这么说反而会起反作用。也不要说什么“你必须给我考上大学”“你一定要上重点”这种带有“必须”、“一定”字眼的话语,也是很容易导致孩子紧张和不安,希望家长们能尽量避免,我们可以说“你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定你的目标”,“你有实力,只要你肯努力”,“对于高考,爸妈支持你的想法,你要自己加油”。“别人我们不管,爸妈相信你,只要你尽力就好。” 3、信任孩子的自学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高考复习,是一种自主性极强的活动。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随着考试的临近而适当减少对学生学习的具体要求,给他们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学校尚且如此,家庭更需提倡。因为孩子在家中的复习,一般都是在学校紧张学习了一日、一周后的调整性、补充性学习。在这种学习中,学生的心理应该是放松的,我们当家长的应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学习心态、知识掌握优劣等等自我感受的程度来进行自主安排。如果他感到疲倦,休息便是他的第一需要;不要一直唠叨孩子不认真,就顾着睡顾着玩,反而要鼓励孩子休息。如果孩子回家还想学,那是孩子知道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不要在孩子复习过程中进行过多的干涉,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意愿来复习或责备孩子不会学习,不然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受到打击。如果孩子觉得在自己熟悉的教室温习课业比较自在,就不要强迫他留在家里念书。凡事要以孩子的习惯为主,不要到处打听别人的经验,回到家中让孩子跟着做,这样只会打乱他的学习规律,反而降低了学习效率。在这方面,家长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我不能替他考试,我就要在学习上信任和尊重他。 二.保持舒适的家庭环境 一些心理素质不好的家长,在孩子考试前不知应当做什么好,往往显得格外殷勤和小心,这会使家中有一种大敌当前的气氛。许多家长在饮食、生活起居方面给予孩子过分的照顾,使孩子有透不过气的感觉。如有的家长不辞辛苦地为孩子找来各种复习资料,并对孩子语重心长地说什么“十年寒窗,在此一举”;还有的家长在孩子复习时,小心翼翼、蹑手蹑脚地送去饮料,让孩子只管学习,什么家务劳动都不要做;有的家长想尽一切办法做很多好吃的让孩子吃,边吃边劝“吃多了身体好,考得才会好”;还有的家长在考前请假来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等等。这一切行动只是在向孩子传达一个信息:现在可是关键时期,全家的头等大事就是你的考试,万万不能有任何闪失。感受到这一点的孩子就会感到压力:家长把一切事业都放了下来,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如果考不好,对木起家长。这不利于孩子承担考试的责任,反而使其有~种替父母考试的感觉,有一种掌握父母命运的感觉。要一个孩子背起整个家庭命运的包袱,他能不紧张吗? 我们在这里给家长们一些科学饮食建议。孩子在考前复习阶段是高度集中的脑力劳动,大脑的活动越频繁,需要的能量就越多。为了提高复习的效果,应保证每天进食足量主食(粮谷类食物)。家长可选择鱼虾、瘦肉、肝脏、鸡蛋、牛奶、豆腐、豆浆等食品,这些食物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可以提高大脑功能,增强记忆;应少吃或不吃含糖和脂肪高的食物,糖果和油炸食品会降低食欲,吃多了很难消化;应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C、B1、B6,可以增强抵抗力,减轻疲劳,帮助消化,增加食欲,防止因学习过度紧张而引起便秘。虽然我们不提倡吃零食,但如果孩子已经有吃零食的习惯,那么就多吃能增强记忆力的食物,比如花生米、葵花籽、核桃仁等。 还有就是一日三餐合理搭配就完全可以满足考生的营养,其实是可以不必再吃保健品的。(吃保健品的作用从心理上讲是希望能起到好的暗示,道理和烧香许愿是一样的,如果你的孩子自己要求吃,那么说明孩子是很相信保健品的作用的,这时可以吃,但要注意吃正规的和孩子比较认可的,会有很好的镇定、安慰和减压的作用)。一日三餐对考生获取营养起着重要作用。早餐一定要按时吃,以免造成低血糖引起晕眩,影响学习。早餐的量应占三餐中的30%,谷类、鸡蛋或瘦肉、奶或奶制品、水果、蔬菜四种食品最好都吃一点。午餐量应占三餐的40%,吃少量的粮食,鱼、肉、鸡肉、蛋黄、大豆或豆制品对提高记忆力有益。晚饭的量占30%,不必吃得太饱,太饱会让人昏昏欲睡,而且睡眠质量不高。考生多吃海产品、蕃茄、黑木耳、核桃等很有益处。由于六月份天气炎热,同学们宜补充水份,最好的饮料是白开水,喝淡盐水、绿豆汤、酸梅或桔子汁等也可以,不宜喝过多的冷饮,以免影响胃肠功能,奉劝家长尽量不给孩子喝可乐,可乐中含有咖啡因,会使记忆力下降并影响身体发育。 上一篇如何与孩子一起走过高考2
下一篇做一个智慧的高中家长
文章分类:
家长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