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市级公开周高中部化学组公开课报道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8-04-17 10:19 聚焦核心素养,深化对话教学 构建对话平台 优化教学品质 福州第八中学高中部化学组 2018年4月13日,在学校举办市级公开周活动的最后一天,迎来了化学组主题为“聚焦核心素养,深化对话教学”学科教学活动,化学组青年教师戴雨濛老师、黄俊老师承担了本次的公开教学活动,福建省教育学院理科研修部吴新建主任、福州教育研究院教研员杨上兴老师受邀参与了本次教学活动,并与本组教师展开了深入研讨。福州市兄弟学校领导、老师和本校的领导、老师一同参加了听课和评课活动,并对两节公开课给予了高度评价。 《乙烯与加成反应》开课人 戴雨濛 戴雨濛老师的《乙烯与加成反应》是基于2017年化学高考考纲对必修2有机模块中反应类型的要求提高而设计的。教学通过乙烯制品的广泛应用引入新课,通过演示实验,引发学生对乙烯分子结构的思考,再通过问题的层层设计和与学生的多角度对话,对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原理有了深刻理解,实现了结构建模,使学生能将烯烃结构特点与加成、加聚反应等机理相互联系并加以迁移应用,。 本节课始终紧扣学科素养的“模型认知”展开对话教学,教学过程清晰流畅,对话内容层层递进,教学形式丰富多样,通过视频、实验、模型搭建、动画、真人模仿秀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有效刺激学生的多维感官,保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每一环节的设计和处理均恰到好处,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信息技术应用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使加成反应的反应机理讲解得清晰到位。本节课并未局限于课本的内容和难度,而是作了适当的拓展,使学生对反应概念和反应过程理解得更加透彻,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问题设计的逻辑性和精准性还可进一步加强,课堂的教学节奏也可再作调整。 《水的离子积》开课人 黄俊 本节课从实验入手,通过数据实时测定,证明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由此引出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常数,并应用化学平衡原理的知识分析水的电离及水的离子积的影响因素,既是对前面课程的延续,也为后续盐类水解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课堂教学最后将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进行相关的应用。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一、应用新技术,创新教学。让学生用手持技术测量电导率,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深刻认识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探究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定量思维和微观探析的意识;二、教学过程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善于引导学生对问题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分析,挖掘问题的本真;三、设置问题情景,开展“对话教学”。问题间逻辑性强,体现一定的思维深度,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有利于科学精神的培养;四、注重培养学生品质,立德树人。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分析讨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学生的学习兴趣、意志品质、团队精神等得到培养。但本节课的任务布置过于细化,若能设置更具开放性的探究任务将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两位专家老师在课后给予了精彩点评,让在场的老师获益匪浅。 杨上兴老师对戴雨濛老师和黄俊老师的课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这两节课概念性、理论性较强,都属于概念建构的课型。戴雨濛老师的教学,课堂语言简约,对问题的设置及与学生的对话留有探讨的余地,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学形式不断在变化:看新闻视频、演示实验、实物拼接(球棍模型)、真人模仿秀、动画播放等,不断刺激学生多维感官,保持学生的思维的活跃;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恰到好处,包括实验现象实时投影、学生练习展示、视频FLASH播放等,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内涵辨析(乙烯)与外延拓展(乙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是成功的课,充分体现了核心素养中模型认知和对话教学两个主题。但因时间安排问题,加成聚合反应讲得较为仓促,加成与取代反应也未能作做适度比较。黄俊老师的课以醋酸溶液中氢离子的来源问题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进入微观探索,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得出水是极弱电解质的结论,并用平衡移动原理,对水的离子积及应用全面建模。本节课互动性强,很好的落实了对话教学主题,在对话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对话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课最大亮点是定量思维模式的引入,提升了学生数据处理的能力,对于核心素养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但在实验方案的设计方面引导过细,如将实验方案的设计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再进一步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课堂的生成会更多样化。总体来说,黄俊老师呈现了一堂精彩的课。 吴新建主任则从课题研究的角度对两位老师的分开课进行了评价。他认为一节好的公开课要从四个纬度来评价,即:问题设计的逻辑性、知识的关联性、分析的严谨性、教学策略的合理性。黄俊老师对课堂问题的设置环环相扣、逻辑性强;对水的离子积作用教学定位准确——承前启后;传感器的使用给学生带来数据上的体验,将中学阶段最薄弱的定量思维引入,能较好的提升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思维;实验探究、引导分析、小组合作、问题突破的教学策略都做的比较好,教学效果明显。戴雨濛老师的整节课牢牢抓住加成反应的模型认知,并通过判断有机物的断键与成键位置进行迁移应用,教学方式多样,达到了教学目标。但若从能量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分析断键的原因,则教学更有深度。最后他建议两位老师对这堂课的研究不要止于开课任务的完成,应通过总结教学的得与失,将教学所获转化为文字,以论文的形式呈现将会更加有助于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 本次化学组教学公开周活动获得了圆满成功,充分展现开课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良好的专业素养,展示了我校的教学特色,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一个开放系统的同时,也构建了教师交流及教研的广阔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