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市级公开周高中部信息技术组公开课报道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8-04-17 12:21 对话学科核心素养,捕捉信息技术魅力 信息技术组 为了深入探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规律,加强校际交流,促进教师成长,探索和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2017-2018福州八中“聚焦核心素养,深化对话教学”的市级教学公开周中,信息技术组在学校的号召下,在“一体三重”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展示活动,参与公开教学活动的林荣辉老师与黄品霞老师精心准备,教学目标定位准确,将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到教学环节中,展示了两位教师的教学特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媒体、信息安全与文化自信——信息技术与青少年》开课教师:林荣辉 教学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称《新课标》)中大幅减少了对基本软件使用的要求,大幅提升了在编程、计算思维方面的要求,以及人工智能、开源硬件、网络空间安全等知识面要求。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综合《新课标》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涉及信息技术,特别是新媒体、信息安全和文化自信方面的要求,本课对沪教版《信息技术基础》——《信息技术和青少年》做出大量调整,删除一些旧描述、旧案例,添加新知识、新案例,力求以新要求、新素材阐述新目标。 如今的新高中学生都出生在新世纪以后,他们成长的轨迹,早已被牢牢烙上了信息的印记。这群活泼的孩子在课余时间,体验更多的是微信、QQ空间、微博、LOFTER、动漫、影视、游戏等新媒体。因此,他们天生地具有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亲近感。 在思维特征上,他们头脑活跃,求知欲和竞争力旺盛,逻辑思维趋于缜密。 从知识储备来说,高一学生已基本具备日常的信息处理能力。可惜的是,他们掌握的信息处理手段宽度有余,深度不足。对信息课知识和教法的认识,也还停留在初小阶段。 根据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聚焦核心素养·深化对话教学”的理念,同时借助我校“一体三重”(讲求整体效益,重情、重导、重实践)的特色,设定了“以分析信息现象为中心,以计算思维为载体,以数字化学习生活为手段,以提升信息社会责任为期望”的核心理念: 创设情境,巧设导入。用“抗日神剧”中的结论反转导入情境,点名信息素养的存在。采用讲授法,分析法,教师完成对信息现象的引入,配合UMU互动教学平台、Scratch互动程序和Visual Basic程序软件,借助任务驱动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信息问题,逐步提升信息意识,坚定社会主义文化信念! 《For循环语句》开课教师:黄品霞 教学特色与反思: 循环结构是程序的三种基本控制结构之一,可以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需要重复运算的问题,For循环语句也称为计次循环语句,一般用于循环次数能确定的情况。 学生在第一章与数学必修3《算法初步》的学习中已有了循环结构的知识储备,在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的学习中一直都在经历可视化编程的一般过程,对VB编程环境,窗体和标签、文本框、命令按钮等控件的属性设置、事件代码书写及程序调试、运行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且具备一定的算法基础和具有一定的比较、归纳能力,本节课的重心放在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循环语句在解决大量重复问题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掌握For循环的格式及其功能,实现循环结构控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循环特征,构建循环体,合理地运用For循环解决问题。 在我校“一体三重”(即讲求整体效益,重情、重导、重实践)的指导思想下,结合教研组“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之计算思维的培养研究”的教研课题,教师建立自主探究学习的环境,按照“课前准备→初窥门径→牛刀小试→再探堂奥→更上层楼→归纳总结”的线索组织内容。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1.思维导图教学法: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导学课件是一个思维导图,以直观形象的图示,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堂任务与知识要点,建立起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应用多个流程图呈现循环结构程序的算法,有效地开发学生的计算思维潜能,便于学生寻找规律,更好地理解并用For循环语句来编写程序;2. 启发式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如“数羊”程序,学生带着问题通过F8键单步运行,了解For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循环变量的变化,初步感受For循环语句在解决重复性问题上所起到的作用;3.任务驱动法:从体验“数羊”、完善“画同心圆”“彩色地毯”到实践“猜拳”游戏中“登陆界面”的代码,任务层层递进,让学生在具体的上机过程中学会分析、归纳问题的循环特征,构建循环体,合理设置循环初始条件、循环变量的初值、终值和步长。4.自主学习、智能评测法:通过自主学习与在线智能评测、反馈,深入理解For循环语句在解决数值计算问题的程序运行结果与循环变量的变化特征;5.小组合作探究法:通过“猜拳”项目完善“登陆界面”的登陆功能,允许三次输入“用户名、密码验证”的问题的探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体验For语句求解重复性问题的乐趣;6.项目教学法:从界面设计——输入输出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在持续的多个课时中有计划分步骤地完成同一个项目的不同环节,让学生“小有成就”,感受“我也可以”的编程乐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讲解条理清晰、富有激情,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对存在的问题反馈及时,个别辅导耐心有效;“千言万语不如一张图”,形象直观的思维导图提高了课堂效率,清晰明了的流程图促进了学生计算思维的养成。整节课,师生互动良好,学生参与度高,实现了教学目标,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但,课程容量较大,时间安排上较为紧张,另外小组合作学习方面也可以再加强 福建省普教室信息技术学科周锋老师课后进行了精彩点评:两位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两个不同的课堂,把自身的教学特色与风格都展示得极致,一文一武,文武之道,张驰有度,林荣辉老师的课上得很好,内容新颖,把学生的心理摸的很透,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荣辉老师讲的比较多,但是我们没觉得多,所以讲授法要抓住学生的要害,问题的要点,用什么教学方式要根据学生与教学内容,该讲的还是要讲。黄品霞老师的课比较难上,课前做了很多铺垫,所以本节课学生才能较自如地修改程序代码,开展项目学习,黄老师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选用了多个案例,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捕捉学生兴趣点。 最后周锋老师还建议由于时代发展很快,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变化也很快,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在学生认知的把握上要进一步与时俱进,这是教育永恒的话题,而且要可持续性地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展示信息技术学科的内容,把信息技术的魅力捕捉到,这样等新课标落地以后给我们老师们施展的舞台就更多了。 福州市信息技术研训中心组成员、福州市信息技术“陈光”名师工作室成员、福州二中、三中、四中、屏东中学、华侨中学、十五中等其他兄弟学校老师和本校老师参加了听课和评课活动,充分肯定了两节课的优点,也真诚的提出了自己的教学设想,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听课老师一致认为林荣辉老师的课:课题新、内容新、设计新,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语言贴近学生生活,整堂课很流畅,体现了核心素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黄品霞老师的课:严谨,课堂脉络清晰,教学结构很完美,教学案例多且有趣,把For语句介绍的很清楚,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项目教学的方式值得推广。然后听课老师们就新课标即将要推广的项目学习的开展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如何选取更有兴趣、更吸引学生的主题,如何让学生自发地学习;项目学习提供的教学辅助如何用,如何把握好度等,让在场的老师受益匪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