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百问百答之身心健康篇(1)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9-04-26 11:10 1.上课容易走神,用什么好方法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在课堂学习时出现走神现象实属常见,此时,一定要及时找到走神的症结.给自己多点信心,对学习多点耐心,对生活多点关心,你会发现,不知不觉中,课堂学习会越来越专注。 引起走神的原因一般有以下3种,同学们可根据干扰自己的因素有针对地调整状态。 (1)由情感原因导致的走神 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属关系的不和谐或者异性间交往引起的情感波动,通常会造成内心的很大起伏,老想着这些事,上课自然容易走神。 解决方法:要想调整这类走神,需要尽快地解决好自身的情感问题。 对于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属关系不和谐带来的困扰,应及早消除不和谐关系中的矛盾误会,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联系,促成相互理解。 对于异性间朦胧的依恋带来的情感波动,则需要做到“应对有道”。程度较浅的,应多说服自己今后会有更好的选择,并在与对方的正常接触中看清对方的优缺点,正视其中的依恋和激情。程度较深的,最好寻求外界的帮助,如找同性的教师好好谈谈,让其帮助你走出误区,立志于自己的学业,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2)由情绪原因导致的走神 由于天气闷热、身体不适、考试分数比别人低等原因,很多学生会觉得浮躁 心绪不宁,压抑 ,这时 也容易引起走神现象。 解决方法:当出现这种情况,最好 的“回神”方式就是先放下手头的学习任务 ,让自己冷静下来头脑清醒起来,再将注意力集中到正在做的事情上。 建议采用如下方法:①慢慢品味一点温开水,感受白开水的清润感;②把注意力缓缓集中在手头积蓄解决的某件事情上,一丝不苟地去专注做好;③回想自己正在努力解决和探究的学习问题。 (3)由环境原因导致的走神 在课堂上,其他同学看小说、玩其他东西、小声讲话、捣乱等、这些不可控的外部信息进人大脑,也会干扰我们的正常学习。 解决方法: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抓住有用的信息流,让思维随之集中运转。可以紧盯着黑板或者书本,专注聆听老师讲的内容,积极分析,加工与之相关的知识与记忆,分析自己的想法与老师的方法有什么区别还可以用到哪些知识等,“夺回”自己的注意力。
2.学习很努力,但成绩一直上不来,怎么办? 大多数人喜欢拿学习时间来衡量一个人的努力程度,因此,总能听到家长说:“我孩子每天学到十一二点,很勤奋,很努力,是个好学生。”但是孩子一天到晚坐在书桌前就是“好好学习”就是“勤奋”吗? 要知道长时间学习不等于学进去了。很多同学大早上起来就背课文。一个小时过去了,却什么都没记住,有些同学很认真地抄了满满一本笔记,但是老师讲授的内容却丝毫没有听到。这些孩子都是家长眼中很努力的孩子,但是这些努力有用吗只背课文不思考能吸纳知识点并灵活运用吗?只抄笔记又哪来精力听老师讲课呢?这些低效、耗时的学习都只能称为“假努力”。我们正是被这些低质量的“汗水”蒙蔽了双眼,才有了“明明很努力,却没有好成绩”的困惑。 真正的努力,不是比谁花的时间更多,谁把自己虐得更惨,而是找到合适的方法,抛下杂念,全身心的投人去做一件事情, 而且做了之后一定要勤于思考。不加思考的学习,再努力也是白费劲。
3.目标和计划很合理,却总是无法完成,是什么原因?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经历:总是感觉计划赶不上变化;每次想要行动,总能被-些负面的情绪和突然冒出的事件干扰。当我们被这样的经历折磨,想要找到应对之策前,需要先找到问题的症结——拖延症。 拖延症让我们变成“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让我们被困在效率低下的残酷现状里,受到一次又一次的精神折磨。 要想战胜拖延症,可以尝试以下4条建议: (1)分解步骤 我们要学会把学习目标,计划中的大任务拆分成若干件小任务。比如提高英语考试的答题速度似乎需要长时间训练才可以实现。但是,如果将之拆分成不同题型再逐一改善,每次只训练一种题型的答题效率,过程就不再过分艰难了! (2)设置奖励 如果我们对目标没有特别有力的动机,则很容易半途而废或者总是拖着不管。我们可以用到一个最简单方法——给自己设置奖励。当我们每完成一个小任务时,给自己一份小奖励,比如今天按照计划做了一张数学试卷,奖励自己一袋零食:明天获得听写满分,奖励自己一杯奶茶。 (3)合理利用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指出:我们的学习任务会自动地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简单来说当你有2小时去完成一项30分钟就能做完的试卷时,你会“准时”用2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来完成,而不是30分钟。因此,我们要人为地设定最后期限,强迫自己更有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 (4)谨慎选择学习环境 “分心”是导致拖延症的最大因素之一,创造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能最大化地减少我们分心的程度。现在有种很有效的思路叫做创造“学习的仪式感”,核心就是给自己创造一个正式严肃又舒服的学习环境:关上手机,把书桌上的书本文具摆放整齐,调家灯具的亮度…… 当拖延症被治愈,你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计划都能按时按质完成了。 坚持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大难题。许多需要我们坚持做下去才会有成效的事情,很多人总是习惯了半途而废。 当我们习惯了放弃时,我们该怎样去实现坚持呢?答案很简单:只有透彻地认识到某件事情是自己一生都避不开的,才有动力坚持做好它。学习是我们一辈子的事情,越早努力,就能越早有所收获。 在树立正确的认知之后,培养意志力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小技巧帮助我们更好地坚持下去。 (1)树立标杆事件 当我们体验到坚持做好一件事带来的充实感和兴奋感后,我们就会喜欢上这种“实现自我价值”的感觉,用这种感觉驱动我们做更多的事情就更容易坚持下去。因此,我们可以留意自己单独完成的大大小小的任务,寻找或者创造一件可以当 做意志力范本的事件,比如花6个小时完成了一幅画,一口气看完一本名著,坚持跑完800米等。每当想要放弃的时候,就用这个标杆事件告诉自己完全可以做到坚持! (2)寻找可复制的状态 考试时我们都可以做到心无旁骛忘记时间,在以后做其他的任务时,回想当时是如何进人以及保持忘我状态的,然后把这种状态复制到新任务中。时间久了,就会形成“一学习就废寝忘食”的惯性,能够坚持下来的事情就会越多。 这种“忘我”的状态也叫“心流”体验。当“心流”产生的时候我们会有高度的兴奋感,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升。 (3)越难越要冷静 我们之所以觉得事情坚持不下去,主要是因为难度超出了可以让我们轻松解决的程度。注意,是不能够轻松解决,并不是不可解决,只是需要多点时间和精力。因此,我们要不停告诉自己,眼前的这件事一定可以解决。比如解一道数学题 ,思路越来越乱、想要放弃时,先告诉自己冷静下来,再重新根据已知条件联想知识点,这时思路就能清晰很多。越是遇到难题,越要保持冷静和自信,才可以坚持下去。
由于学业的繁忙,很多同学时常感觉“压力山大”。适当的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但压力过大时,又会适得其反。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会调节过高的压力水平 。 (1)积极应对 面对压力时,先尝试着放松 (深呼吸、拉伸运动、冥想等),然后分析对策,制定可行的行动方案,行动起来,而不是选择忽视或回避。 (2)改变认识 压力是种信号,它意味着某种东西对你很重要。比如,成绩对你很重要,考试前你才会焦虑。只要我们停止过度幻想灾难性的后果,就会感觉轻松很多。 (3)他人支持 温暖的人际关系会让我们在面对压力时获得源源不断的动机和支持。压力太大时,难免感到沮丧、孤独、无助,这时找父母、朋友或老师倾诉一下,就会感觉心情舒畅很多。 (4)有氧运动 所谓“身心一体”,身体健康了,承受压力的能力也会提高。有氧运动则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 (5)劳逸结合 从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抽身,课余做一些有助于放松和改善低迷状态的事情。比如,睡个懒觉听听音乐,看看电影等,都是很棒的调节方式。
6.感觉自卑,怎么走出这种消极心理? 有一句话说:每个生命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所以注定是不完美的。可是我们好像总是在苛求自己,希望自己能更完美一点,成为大家都喜欢的样子。于是.这种苛求在我们心里滋长为自卑情绪,导致我们遇事的第一反应不再是思考如何面对和解决它而是逃避畏缩。那么,我们该如何克服自卑心理呢? (1)意识到人无完人 没有人生下来就尽善尽美,但这井不妨碍我们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拿破仑身材矮小,苏格拉底是个丑角,但是这一点儿也没有影响到他们变得伟大。高是优势,但矮的人也许身体灵活:瘦是优势,但胖的人也许力量强大。所以,很多时候你看到的不完美,却可以变成你的优势。 (2)懂得欣赏自己的优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都有值得骄傲的地方,如果我们能经常找出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发现自己的价值,时常对自己进行赞美和鼓励,就能增强自信心,减少自卑感。改变仰视别人的习惯,给自己一个平视周围环境的视角:不完美又怎样,我也不比任何人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