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新闻详情

岗位大练兵|聚焦核心素养,感悟化学魅力——2021-2022学年高中部化学组市级教学公开周活动报道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2-05-24 17:06


岗位大练兵|聚焦核心素养,感悟化学魅力     

——2021-2022学年高中部化学组市级教学公开周活动报道

为推进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深度与广度,积极探索实践“五育并举”学科融合的有效途径,践行福州八中“一体三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立德树人导向,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化学组潘樱、刘铭心老师于520日福州市级公开教学周,围绕基于“一体三重”教学模式下“高中化学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研究”与“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模式研究”课题为我们带来了两节精心打磨的公开课。本次公开教学活动特邀《苏教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副主编、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中学化学特级教师王云生老师参加听课、评课活动。



    潘樱老师开设的《再探硝酸的强氧化性》从美丽的铜制品引入铜抛光剂,并用实验模拟化学抛光作为开场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她从化学抛光剂的作用与使用要求启发学生推测抛光液成分中的硫酸与硝酸的作用,通过实验探究铜与浓硝酸、稀硝酸的反应对比浓稀硝酸的氧化性强弱及硝酸在反应中体现的化学性质。通过探究氢离子对硝酸根氧化性的影响了解抛光液中稀硫酸的作用。在探究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从微粒角度认识物质化学性质的思路与方法,实现宏微结合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接着,潘樱老师带着学生继续讨论硝酸与木炭的反应,演示加热木炭投入冷浓硝酸实验。红热木炭接触浓硝酸的瞬间产生红棕色气体,沉入硝酸冷却后无明显现象。围绕前后现象区别讨论证明木炭与浓硝酸发生反应的证据是否有效,改进实验装置探讨如何证明红热的木炭被浓硝酸氧化。通过学习帮助学生围绕物质的性质与反应产物的性质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并分析探究型实验中常遇到的问题。在整节的实验部分,潘樱老师特别注重绿色实验与微型实验的开发,通过使用西林瓶与针筒实现硝酸与铜反应的系列探究,通过实验装置改进,不仅现象明显,而且绿色环保。整节课处处体现着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学科态度与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

   


   刘铭心老师开设的《酚的性质与应用》从对生活用水中酚类物质的排放标准引入苯酚。围绕“什么是酚”“为什么要检测和控制”“如何检测苯酚”三个问题展开教学。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研究苯环对羟基的影响:“苯酚有没有酸性?”“苯酚的酸性有多弱?”培养学生证据推理的核心素养。通过预测并验证的实验方法讨论羟基对苯环的影响:“苯酚与溴水反应吗?”“苯酚与溴水发生了怎样的反应?”教学环节紧凑,逻辑清晰,注重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培养,结合传统与现代实验方法对物质的性质进行验证,实验效果明显,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核心素养。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铭心老师通过苯酚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建立学习有机化合物性质的一般思路:通过官能团预测性质,通过官能团的相互影响理解性质的差异。整堂课处处体现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观念,对学生今后学习和认识复杂结构有机物的性质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课后,高中化学组全体教师在王云生老先生的带领下开展了说课评课活动。陈祝老师认为应该为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学习的可持续力开展高中新课教学,为高三培养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两位老师基于探究精神在实验创新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注重微型实验以及改良装置的研究与尝试,值得大家学习。同时,两位老师非常注重实验证据的推理,注重宏微结合,最终形成无机物与有机物性质学习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应春珠老师首先肯定了两位老师备课付出的辛勤劳动,认为两节课都体现了基于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精神,可圈可点。她建议两位老师可以在课堂与学生互动环节进行充分交流,适当放慢教学节奏。素材的运用应该贯穿课堂才能更能起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王云生老师认为两节课都特别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注重通过化学的基本观念: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对物质性质进行分析。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实验技能、实验安全以及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用对比的方法寻找合理的证据,得出结论。王老师针对两节公开课,围绕四个问题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给学生结构化的知识?如何将实验的操作和现象进行联系提高学生的实验基础技能?如何发挥情境素材的价值?如何在有限的课堂给学生更大的收获?王老师还提醒教师们关注在双减背景下,应该在备课过程中做减法,挖掘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真正起到提高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



   本次优质课活动让每位老师都受益颇多,在新教材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新思路、新形式,更要有新态度和新观念,每次公开课的磨课与评课都给教师们带来更多知识与思想的碰撞,也引发了更加深入与细致的思考。




撰稿人: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