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大练兵|砥志研思,厚学致新 ——2021-2022学年高中部历史组市级教学公开周活动报道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2-05-24 17:41 岗位大练兵|砥志研思,厚学致新 ——2021-2022学年高中部历史组市级教学公开周活动报道 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探索“一体三重”教学模式下“高中单元教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2022年5月19日福州八中历史组谭跃龙、万庆红两位青年老师开设了两节市级公开课,高中历史组的全体老师和师大历史系12位本科实习生参与了听评课活动。翁莹老师代表福州教育研究院也参加了观摩、评课与教学指导活动。 万庆红老师开课的内容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本课主要内容介绍了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和南亚与东亚的国家,反映中古时期的亚洲面貌:阿拉伯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13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兴起并逐步征服小亚细亚,后灭亡拜占庭帝国,深刻影响了欧洲和亚洲历史的发展;突厥人在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家;日本大化改新后初步形成了律令制国家,后来幕府掌握了实权;在西亚及南亚地区,伊斯兰文明兴起并不断发展扩大;而在东亚地区的国家更这更多受到中国儒家文明的影响。本课内容,不管在地域上还是时间上跨度都非常大,相互之间联系并不密切,没有明显的主线贯穿,且内容繁杂,涉及史实过多,结论性语言多,过程性语言不足,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很多史实只是抽象概念,讲授史实和概念需要大量的时间,而课时明显不足,如何解决课堂教学的容量问题和新增内容的理解问题,对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庆红老师以“亚洲文明的多元与交流”为课魂,在学习流程上设置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环节一:探究西亚文明的特质-伊斯兰文明影响下的西亚。环节二:探究南亚文明的特质-多种宗教影响下的南亚。环节三:探究东亚文明的特质-儒家文明辉映下的东亚。环节四:体味文明的多元,文明的交流。在课前,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课上进行展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学生学习成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上课时,围绕四个环节,提供多种史料,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的文明各具特色,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的文化传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中古亚洲与中古世界同样存在着多元面貌,东亚、南亚、西亚三个区域在传承与交流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明,各区域文明又在交流中把亚洲文明推向新的高度。通过展现亚洲各文明的特质和诸文明之间的交融,体现“多元助推交流,交流产生融合,融合带来进步”的文明发展路径,增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意识,涵育开放包容的文明观。 谭跃龙老师开课的内容是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三单元的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与区域文化的形成》。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过程中逐渐创造了地域文化。古代游牧民族的几次大迁徙对欧亚大陆主要区域文化的形成和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近代欧洲人的殖民扩张改变了美洲和大洋洲的人口结构,造就了非洲人口的严重损失,驱动了亚洲劳工的大量迁移,人口迁徙带来了这些地区的文化重构,新的族群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现代社会人口迁徙的主要动力来自经济全球化,战争、灾难和经济因素等也造就了规模日益增长的难民群体,现代移民社会面临着文化认同的新课题。跃龙老师基于课程内容,根据课标要求,在教学设计中把握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交汇——交融——重构——认同”的过程这一主题思路,确定两个关键性的概念“人口迁移和文化认同”的大概念教学理念,突出单元主题,明确本课的价值导向和价值追求。 导入新课环节引用殷墟考古发现“白人头骨”和甲骨文相印证,树立学生史料实证意识;教学过程地图的应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问题递进设问的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最后让学生问题探讨:游牧民族的迁徙,推动了区域间文化的交流、融合与新文化的形成,但大都伴随着血与泪、侵略与征服,你如何看待这种文化的交流?从而使课程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提升学生正确对待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建构历史知识、理解历史现象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分析他们的原因和影响。从现象到本质,步步深入,同时注意到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表格,既可以比较民族迁徙对不同地区产生的不同影响,也可以看到民族迁徙对文化的更新迭代所起的的作用,从而落实核心素养。 一位哲学家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以后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以后,每个人就是两个思想。”课后,听课老师在B403展开了热烈的评课活动。 师大历史系实习生代表认为:庆红老师和跃龙老师的这两节课都各具特点,但在教学过程中都突出五大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注重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展示了老师的主导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即将走向讲台的他们做了很好的展示,大家都受益匪浅。 林婷老师认为庆红老师的教学设计强调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策略,深刻理解课标内容、主题解读、重要概念,在此基础上用好教材,整体设计和构思教学环节。如补充一些相关材料,让学生课前阅读,扩大学生视野,便于知识衔接;做好课前预习,阅读教材并梳理中古时期亚洲不同国家的基本史实,由“点”到“线”到“面”,基于时序构建知识框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这一时期的世界各区域不同类型的文明形成整体认知,凸显中古时期的亚洲文明多元交相辉映的重要特征。通过这堂课的整体设计,庆红老师尝试解决教学容量大和课时不足的矛盾,探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途径,对我们用好新教材、让核心素养平稳落地有积极意义。 王艳华组长点评跃龙老师这节课的价值导向在于:让学生在了解各个历史阶段,世界各地区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人口迁徙及其影响的基础上,理解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的贡献,学会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思考人口迁徒和移民社会中出现的文化认同问题,学会对异质文化的宽容,在交流调适中认同,在交汇沟通中理解,以减少文明间的冲突和隔阂。跃龙老师抓住了本单元和本课主题,明确了本节课的价值取向,在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下,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问题、实施教学评价、设计教学问题,提高学生的素养,体现了立德树人教育教学理念。 王艳华组长还顺势对即将成为专业教师的师大本科实习生提出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握教材体系上的意义和认知价值;根据教材内容、特点、价值准确定位教学重点,根据学生经验水平分析教学难点;根据学情进行因材施教等。新教材对于老教师而言也是新的挑战,也需要重新学习,一起成长,教师成长了学生才能走得更远,在务实践行“立德树人”“让素养看得见”的道路上,让学生和老师“有远方更有成长”。 福州教育研究院翁莹老师最后做了发言。首先,翁莹老师鼓励年轻老师多开课磨课,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其次,翁莹老师强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构建上既要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要避免简单的重复。特别是高一的历史教师应充分了解初中教材后,对《中外历史纲要》繁杂而广博的内容进行取舍,重构教学内容,做好初高中内容的衔接,更新知识体系,调整教学目标,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探索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高二的课堂要注重点面的结合,建议学生上课要随带高一教材,构建知识间逻辑联系。最后,翁莹老师总结: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每节新授课都做到“有备而来”,认真阅读教材、课标,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编者意图,每个知识点在全套教材的地位及其与前后相关知识联系和衔接,做到⾼屋建瓴,胸中有沟壑。 |